民营医院放弃自由定价权 争顶“红帽子”
大量的民营医院放弃自由定价权和分红权,自愿捆住手脚,获得一个非营利医院的身份,被业内称为“反向改制”。这个奇怪的现象,是近日“医疗卫生绿皮书”课题组公布的第四份《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中提到的。众所周知,民营医院大都是投资商投资的企业,主要目的就是利益最大化。现在民营医院纷纷“归化”,自愿转型为“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成本”的非营利性机构,到底所为何来?
高税负下的无奈之举
“如果按照目前的税收制度照章纳税,全国90%的民营医院都要亏本,都没办法活。”温州康宁医院院长管伟立告诉课题组执笔人。为了避免税负压倒自己,康宁在今年年初已经顶上了非营利性医院的红帽子。“我们等了5年了,今年如果不转,再这么交税,我们要熬不下去了。”
税收真是压倒民营医院的大山吗?卫生部医院管理活动办公室研究员赵淳告诉记者,按照2000年八部委的相关规定,营利性医疗机构基本度过了3年免税期,如今都到了照章纳税的时候。
“从政策上,这确实没啥毛病,只是这项负担过于沉重,以至于民营医院无法承受,从而违背了国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卫生领域的初衷。”赵淳说,民营医院的税收被纳入到“服务业税目”领域,1个年营业额3000万元的民营医院,1年纳税总额接近500万元。
可是,一般的民营医院运行10年左右才会有20%~25%的纯利润,运作3年能有10%的利润已经算是经营有方。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医院要承担上述税收,“似乎有杀鸡取卵的嫌疑。”赵淳说。
它的副作用也非常明显。相比民营医院,公立医院每年除了有8%~10%的政府补贴外,还不需要纳税。民营医院为了生存,不得不经常出下策,以各种欺骗的方式拉拢患者。有些医院干脆趁3年免税期内赚一笔就走,这也导致了民营医院普遍存在的诚信危机。另外,偷漏税也时有发生。
“做民营办非营利性医院,将受到很多限制和约束,但比起以前交税,总算还能够活下去。”不少民营医院已经向有关卫生部门提交了申请,准备转为非营利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