龈上洁治临床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术前准备和器械选择
1.体位调整
(1)患者体位:上身向后仰靠,使患者的头部与医生的肘部平齐。洁治下颌牙时下牙咬合平面基本与地面平行,洁治上颌牙时上牙咬合平面与地面约呈45°角。
(2)医师体位:在洁治时医生的肘部应与患者的头部位置平齐。另外,在洁治过程中,常将患者的全口牙分为上颌、下颌的前牙及后牙左右侧六个区段,逐区进行洁治。根据所洁治牙的不同,医师可移动至适宜的位置,主要位于患者的右前方,有时也在右后方、正后方或左后方,即医生可在患者的7点位至2点位之问的位置。例如在洁治下前牙舌侧时可在右后方、正后方或左后方。
2.器械选择
根据所治疗的部位正确选择洁治器。镰形洁治器的大小和形状不同,颈部的设计也有不同,分别用于口腔内不同的部位。
用于前牙者:有直角形洁治器、大镰刀形洁治器。其工作端、颈、柄在同一平面上。
用于后牙者:弯镰刀形洁治器,成对,其颈部形成一定角度,使工作端适应后牙外形,因其形似牛角形,也称牛角形洁治器。颊、舌侧分别使用成对器械中的一支,选择的关键是使用时器械的工作面能与牙面形成80°角。大镰刀形洁治器也可用于后牙洁治。后牙颊舌面色素的去除也可用左右成对的锄形洁治器。
二、操作方法
1.器械握持
以改良握笔法握持洁治器:将洁治器的颈部紧贴中指腹(而不是中指的侧面),示指弯曲位于中指上方,握持器械柄部,拇指腹紧贴柄的另一侧,并位于中指和示指指端之问约1/2处,拇指、示指、中指三指构成一个三角形力点。
2.支点
洁治时一定要有支点,而且支点要稳固,用力时不得失去支点。以中指与无名指贴紧一起共同作支点,或以中指作支点。将指腹支放在邻近牙齿上,支点位置应尽量靠近被洁治的牙齿,并随洁治部位的变动而移动。
3.器械的放置和角度
将洁治器尖端1~2mm的工作刃紧贴牙面,放入牙石的根方,洁治器面与牙面角度应小于90°,大于45°,以70°~80°左右为宜。注意是工作刃的尖端紧贴牙面。而非工作刃的中部贴牙面,避免工作刃的尖端翘起刺伤牙龈。
4.除牙石的用力动作
握紧器械,向牙面施加侧向压力,再通过前臂和腕部的上下移动或转动发力,力通过手部以支点为中心的转动而传至器械,从而将牙石整体向冠方刮除。避免层层刮削牙石。
用力的方向朝向冠方,也可以是斜向或向颊舌侧水平方向,但一定避免向牙龈方向用力。用力方式主要是前臂一腕部转动发力,即以支点为中心,肘、腕部用力,力传至器械,从而将牙石去除。单纯用指力来拉动工作刃,动作比较精细易于控制,但易使指部肌肉疲劳,不能持久,只用于个别精细部位,例如轴角处或窄根的唇舌面,不适宜普遍使用。必要时可辅助使用推力。
5.器械的移动
当洁治工作从颊(或舌)面移向邻面时,应靠拇指推或拉的动作来转动洁治器柄,使工作端的尖端始终接触牙面,避免刺伤牙龈。完成一次洁治动作后,移动器械至下一个洁治部位,主要洁治部位之间要有连续性,避免遗漏牙石。
6.洁治时要随时拭去或吸去过多的血液及唾液,使视野清楚。
7.在洁治操作完成后,要注意用尖探针仔细检查有无残留牙石,尤其是邻面部位和龈下1~2mm处有无残留牙石,如发现残留牙石,再用器械彻底清除之。还要检查牙龈有无损伤,一定要注意避免损伤牙龈,如果牙龈有损伤和渗血,则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8.在完成洁治后,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或擦洗治疗区,以便清除散落在局部(龈沟等处)的牙石残渣,还可起到止血的作用,然后请患者漱口。
9.洁治效果牙面应无残留牙石和色素,并且牙龈应无损伤。
三、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1.医患体位不佳
患者体位常常过高,高于医生的肘部,导致医生体位不佳,无法保持正确姿势。
2.器械选择不当
洁治后牙颊侧或舌侧时的器械选择不当,导致洁治操作时器械的角度不正确。
3.洁治时无支点或支点不稳固无支点或仅用无名指作支点,是非常常见的问题。从而使得牙石不能被有效除去,也会造成器械滑动形成损伤。
4.操作中洁治器的尖端离开牙面刺伤牙龈,应注意避免。
5.操作中洁治器面与牙面的角度不正确,应注意使其角度保持在45°~90°之间,以80°最佳。
6.操作中用力方式不正确,在牙石表面层层刮削,导致牙面残留薄层牙石。应注意肘-腕部用力,将牙石整块去除。
7.洁治中对牙龈造成损伤操作中洁治器的尖端离开牙面,尤其是转向邻面时器械尖端更容易翘起,操作中洁治器面与牙面的角度>90°,支点不稳致器械滑脱,都会造成牙龈损伤。应注意避免。
8.洁治完成后忘记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或擦洗治疗区,这也是常见的问题,应注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