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种类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种类
抗菌药物指的是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导致的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目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主要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和硝基咪唑这四类。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选择
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为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紧密结合,破坏细菌细胞壁而产生抗菌作用。特点是杀菌作用强,毒性低,新品种抗菌谱广,价格低廉,但过敏反应率高。
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可分为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耐酶青霉素(苯唑青霉素)和广谱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其中阿莫西林作为常用的广谱抗菌药,其抗菌谱主要有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对厌氧菌、立克次体、衣原体、幽门螺杆菌等药物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β-内酰胺酶稳定性差,常与克拉维酸等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阿莫西林为首选的β-内酰胺类口服抗生素。循证医学证据显示,静脉注射1000/200mg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盐在所有预防性干预措施中,术后菌血症发生率是最低的,也有证据表明口服3g阿莫西林在所有口服或局部预防性干预措施中,术后菌血症的发生率最低。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中,无论成人或儿童,无论口服、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等不同给药途径,应用青霉素药物前均应进行皮试,停药72h以上,应重新皮试。
头孢菌素抗菌药物的选择
头孢菌素可分为5代,其作用机制与青霉素相同,主要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肽聚糖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对于常用抗菌药物目前达成的共识为药品说明书中明确规定使用前需要做皮肤测试的,则必须做,说明书中未规定的,则需临床根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既往药物过敏史和患者的患病严重程度等综合考虑是否进行皮肤过敏测验。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严重过敏,应禁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一般过敏,应根据病情慎重选择头孢类抗菌药物。青霉素与第一代头孢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二代、三代、四代,因此宜选用二代、三代、四代头孢,特别三代、四代头孢更为安全。
五类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代系之间性能比较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选择
常用的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与核糖体50s亚基不可逆地结合,抑制转肽作用和阻断肽酰基t-RNA移位,从而阻碍了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而起到抑菌作用,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特点是对革兰氏阳性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的抗菌活性强,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对产β-内酰胺酶的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对衣原体、支原体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但可能产生抗生素后效应(PAE)。
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的选择
口腔常用的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主要有甲硝唑、替硝唑和奥硝唑,其特点见下表。
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性能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