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师考试--尿常规

来源:网络 时间:2012/7/6

(一)尿量
【参考值】
1000~2000ml/24h(成人)。
【临床意义】
1.尿量增多:24h尿量超过2500ml,称为多尿。见于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
2.尿量减少:成人尿量低于400ml/24h或17ml/h,称为少尿;而低于1OOml/24h,称为无尿。肾前性少尿:休克、心衰、脱水及其他引起有效血容量减少病症可导致。肾性少尿见于各种肾脏实质性改变而导致的少尿。肾后性少尿:因结石、尿路狭窄、肿瘤压迫引起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障碍所致。
(二)尿液外观
正常的尿的外观是无色或淡黄色。
1.血尿: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如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平均>3个,称为镜下血尿。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结核、外伤等,也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当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可使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血红蛋白尿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如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肌红蛋白尿常见于挤压综合征、缺血性肌坏死等。
3.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4.脓尿和菌尿: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5.乳糜尿和脂肪尿:乳糜尿和乳糜血尿可见于丝虫病及肾周围淋巴管梗阻。脂肪尿见于脂肪挤压损伤、骨折和肾病综合征等。
(三)气味
有机磷中毒者,尿带蒜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呈烂苹果味,苯丙酮尿症者有鼠臭味。
(四)酸碱反应(pH)
【参考值】
pH约6.5,波动在4.5~8.0之间。
【临床意义】
(1)尿pH降低:见于酸中毒、高热、痛风、糖尿病及口服氯化铵、维生素C等酸性药物。
(2)尿pH增高:见于碱中毒、尿潴留、膀胱炎、应用利尿剂、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五)尿液比重(SG)


【参考值】
1.015~1.025,晨尿最高,一般大于1.020,婴幼儿尿比重偏低。
【临床意义】
(1)尿比重增高: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肾前性少尿、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2)尿比重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肾小管间质疾病、尿崩症等。
(六)化学检查
1.尿蛋白(Pro):定性尿蛋白±~+,定量约0.2~1.0g/24h;+~++常为1~2g/24h;+++~++++常>3g/24h。
【参考值】
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定量试验0~80mg/24h。
【临床意义】
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尿时,称为蛋白尿。
病理性蛋白尿见于:
(1)肾小球性蛋白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原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继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
(2)肾小管性蛋白尿: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属(如汞、镉、铋)中毒、药物(如庆大霉素、多黏菌素B)及肾移植术后。
(3)混合性蛋白尿;如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4)溢出性蛋白尿:见于溶血性贫血和挤压综合征等。另较常见的是凝溶蛋白,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病、轻链病等。
(5)假性蛋白尿:肾以下泌尿道疾病如:膀胱炎、尿道炎、尿道出血,尿蛋白定性试验可阳性。
2.葡萄糖(Glu)
【参考值】
尿糖定性试验阴性(neg),定量为小于2.8 mmol/24h尿。
【临床意义】
(1)血糖增高性糖尿:①糖尿病最为常见。②其他使血糖升高的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肢端肥大症等均可出现糖尿,又称为继发性高血糖性糖尿。③其他:肝硬化、胰腺炎、胰腺癌等。
(2)血糖正常性糖尿:又称肾性糖尿,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和家族性糖尿等。
3.酮体(Ket):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的总称。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糖尿病性酮尿:常伴有酮症酸中毒,酮尿是糖尿病性昏迷的前期指标。对接受苯乙双胍(降糖灵)等双胍类药物治疗者,虽然出现酮尿,但血糖、尿糖正常。
(2)非糖尿病性糖尿:高热、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过分节食、妊娠剧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因糖代谢障碍而出现酮尿。
4.胆红素(Bil)与尿胆原(Ubg)
【参考值】
正常人尿胆红素定性阴性,定量≤2mg/L;尿胆原定性为阴性或弱阳性,定量≤10mg
/L。
【临床意义】
(1)尿胆红素增高见于:①急性黄疸性肝炎、阻塞性黄疸。②门脉周围炎、纤维化及药物所致的胆汁淤积。③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
(2)尿胆原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尿胆原少见于阻塞性黄疸。
(七)显微镜检查
1.红细胞(E
【参考值】
玻片法平均0~3个/HP,定量检查0~5个/μl。
【临床意义】
尿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HP,称为镜下血尿。多形性红细胞>80%时,称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多形性红细胞<50%时,称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见于肾结石、泌尿系统肿瘤、肾盂肾炎、多囊肾、急性膀胱炎、肾结核等。
2.白细胞和脓细胞
【参考值】
玻片法平均0~5个/HP,定量检查0~10个/μl。
【临床意义】
若有大量白细胞,多为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或尿道炎。
3.上皮细胞
(1)肾小管上皮细胞;在尿中出现,常提示肾小管病变。对肾移植术后有无排斥反应亦有一定意义。
(2)移行上皮细胞:正常尿中无或偶见移行上皮细胞,在输尿管、膀胱、尿道有炎症时可出现。大量出现应警惕移行上皮细胞癌。
(3)复层扁平上皮细胞:见于尿道炎。
4.管型
(1)透明管型:正常人0~偶见/LP,老年人清晨浓缩尿中也可见到。在运动、重体力劳动、麻醉、用利尿剂、发热时可出现一过性增多。在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恶性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时可见增多。有时透明管型内含有少量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又称透明细胞管型。
(2)颗粒管型:①粗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或某些(药物中毒等)原因引起的肾小管损伤。②细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
(3)细胞管型:①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在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管损伤时出现。②红细胞管型:常与肾小球性血尿同时存在。③白细胞管型: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
(4)蜡样管型:该类管型多提示有严重的肾小管变性坏死,预后不良。
(5)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及其他肾小管损伤性疾病。

三、粪常规
(一)一般性状
    1.鲜血便:见于直肠息肉、直肠癌、肛裂及痔疮等。
2.柏油样便:见于消化道出血。
3.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

4.脓性及脓血便:当肠道下段有病变。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或直肠癌常表现为脓性及脓血便,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血中带脓,呈暗红色稀果酱样,细菌性痢疾则以黏液及脓为主,脓中带血。
5.米泔样便: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患者。
6.稀糊状或水样便:大量黄绿色稀汁样便(3000ml或更多),并含有膜状物时见于假膜性肠炎。
7.细条样便:多见于直肠癌。
8.气味:患慢性肠炎、胰腺疾病、结肠或直肠癌溃烂时有恶臭。阿米巴肠炎粪便呈血腥臭味。脂肪及糖类消化或吸收不良时粪便呈酸臭味。
(二)显微镜检查
1.白细胞: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一般<15/HP,细菌性痢疾时可见大量白细胞、脓细胞或小吞噬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时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
2.红细胞:当下消化道出血、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和直肠癌时,粪便中可见到红细胞。
(三)化学检查
粪便隐血试验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对消化道出血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本站内容采集于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

扫一扫
网站地图 手机版 电脑版 广告联系QQ:49881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