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师考试--血常规
一、血常规
(一)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数(RBC)(表6—1)
表6-1 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绝对性增多见于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高原居民、慢性缺氧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15岁以前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可出现生慢性减少,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3.红细胞形态改变
表6-3 贫血的形态分类
(二)白细胞
【参考值】(表6-4)
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表6-4 各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临床意义】
1.白细胞总数小于4×109/L为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2.0×109/L为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5×109/L为粒细胞缺乏症。
2.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物理化学因素损伤、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核左移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中性粒细胞出现中毒性改变见于感染、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棒状小体见于急非淋白血病。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猩红热和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转移癌和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等。
5.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肿瘤、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淋巴细胞减少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治疗和放射线损伤。异形淋巴细胞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药物过敏、输血、血液透析。
6.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疟疾、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和一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等。
(三)血小板计数(PLT)
【参考值】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血小板减少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LE、DIC、TTP、上呼吸道感染、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等;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大。血小板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感染、急性溶血和癌症患者。
(四)红细胞沉降率
【参考值】
男性0~15/1h末;女性0~20/1h末。
【临床意义】
血沉增快见于生理性增快,各种炎症、组织损伤、恶性肿瘤、贫血和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增高如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SLE等。
(五)血小板比积(PCT)
【参考值】
0.1%~0.28%
【临床意义】增多;骨髓纤维化、慢粒、脾切除。减少:再障、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
(六)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参考值】
9.4~12.5fl
【临床意义】MPV的临床意义需要和PLT计数讨论。(1)PLT↓,MPV↑:骨髓自身正常,但外周血小板破坏过多造成巨核细胞数及大小均增加;(2)PLT↑,MPV→:骨髓增生性疾病,如血小板增多症;(3)PLT↓,MPV↓:骨髓抑制性疾病,如骨髓纤维化、骨髓瘤或白血病化疗后、再障、AIDS病人;(4)PLT→,MPV↑;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手术后、某些血红蛋白病。
(七)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参考值】
小于18%
【临床意义】PDW反应血小板体积异质性(即大小不等性)的参数,增大时有临床意义,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症、血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