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诊所市场研究:口腔门诊井喷增长
粤港澳大湾区诊所市场研究:口腔门诊井喷增长
港澳大湾区的未来,不止是地理与经济优势的“第一湾”,更多也是美好生活和优质医疗代名词的“第一湾”。粤港澳大湾区诊所市场,以最为活跃的“广深港澳”第一梯队多元创新、国际融合为首,再到“莞佛惠珠”第二梯队迅速发展多点开花,以及“中江肇”三地的诊所发展政策逐步放开,呈现出了多元并进、中高端/普惠并存、欣欣向荣的医疗生态。
01|经济总量超过韩国,医疗红利政策陆续出台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横空出世,在原来的珠三角9市基础上并入港澳,共建一片全球顶尖的湾区城市集群——“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被称作世界第四大湾区,包含“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个内地城市(简称珠三角9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9+2),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已坐拥8630万人口,经济总量13.04万亿人民币(1.9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第十大经济体,超过整个韩国2022年的GDP总量。
图片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香港澳门统计图鉴
大湾区的许多医疗政策走在前列,在药品和医疗器械领域,港澳药械通政策引入了国际前沿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用于临床(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的指定医疗机构,可以使用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以及临床急需、港澳公立医院已采购使用、具有临床应用先进性的医疗器械),在医疗服务领域,深圳罗湖区秉承“以治病为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服务理念,成立医院集团形式的紧密型医联体也推广至全国;以港大深圳医院为代表的公立医院高质量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薪酬改革制度也备受推崇。
在中医药服务领域,深圳于2016年率先推出纯中医医疗机构“中医馆”形态标准,此后中医馆形态在全国遍地开花,2020年9月《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年)》为湾区打造中医医疗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提供示范指导,极大程度鼓励港澳资金来内地投资医疗事业与中医业界交流执业。
在港澳医疗服务融合领域,2021年4月深圳市政府《关于加快推动医疗服务跨境衔接的若干措施》明确:鼓励“高水平”办医,支持引进港澳等境外资本、境外名医名院名诊所,在深开办高水平国际化医院或名医诊疗中心。今年1月起《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修订稿中规定允许港澳医疗专业技术人员经备案后多点执业等多项有利港澳医师可在深圳“多点执业”的政策。
02|大湾区医疗资源状况分析-诊所篇
据广东省卫生统计年鉴、香港/澳门统计年鉴、Frost & Sullivan数据、诊锁界数据库分析,截止2022年底,粤港澳大湾区9市2区共有诊所16679家,门诊部5561家。细分来看,珠三角内地9市有17350家诊所和门诊类医疗机构,港澳两地的私人诊所近4800家。
2022年末,大湾区门诊(所)密度高达3880人/诊所,几乎是整个广东省门诊(所)密度的1.5倍(5691人/诊所)。从理论上来讲,开在大湾区的每家门诊(所),至少要覆盖3880位居民,才能实现基层医疗服务市场的良性竞争(因规模投入、科室业务类别、居民购买力、医疗便捷度等因素,3880位只是一个理论数值)。
以诊所、门诊部、独立社区中心为代表的基层医疗正在大湾区蓬勃积势,我们先以大湾区的核心特色四城“广深港澳”为例逐个分析:
❑ 广州:医疗底蕴深厚而未发
“花城”广州,作为人口和经济均为国内第一的广东省省会和首府,医疗底蕴雄厚,公立医疗体系发达,基层医疗网络成熟,汇聚了大批强力三甲医院和医学院校。辖区面积广阔、区域发展差异、流入人口众多,定位于基层医疗服务的诊所与门诊部仍可大展手脚,据广东省卫健委统计,广州6100余家医疗机构中,诊所类机构(含诊所、门诊部、卫生所、医务室等)有4300余家,占了7成。
广州公立医疗体系发达,医院数量众多,且呈增扩之势。中国第一家西医医院、第一家西药药店、第一所医学院校、中国第一家社会办医院都诞生在广州。
◆ 中国第一家西医医院:广州眼科医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1835年)
◆ 第一家西药药店:屈臣氏药房(1841年)
◆ 第一所医学院校:博济医学堂(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1866年)
◆ 第一所社会办医院:广州益寿医院(1984年)
作为国内第三大医疗中心,广州知名医院有中山医系、南方医系、广医系、省医系、广中医系、等,拥有8个国家级医疗中心。2022年末,广州有298家医院,约占全广东医院总数的17%,其中三级医院77家,三甲医院44家,占全广东三甲总量的三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超一流的医疗中心城市,广州公立医疗机构只占总数的30%,其余近70%机构都是民营医疗,社会办医的空间和机遇仍在。在广州,以门诊部形态存在的医疗机构有1800余家,与中小形态的诊所总量不相上下。
考虑到与公立科室“大而全”模式的差异化,广州专科门诊部数量众多,除了4成是中医或西医综合门诊,剩下1200家都是其他专科门诊。在专科门诊部中,布局较快、数量较多的是口腔科门诊,其次是医美整形门诊、眼科门诊和妇儿门诊。近3年精神心理门诊、辅助生殖门诊也在快速发展。
广州深厚的医疗底蕴,正如岭南最大河流珠江一般绵延悠长,依托于此的社会办医和基层医疗市场,近年已初露头角,吸引了大量中高端医疗集团入驻,成长出一批创新型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独立医疗中心。
❑ 深圳:从“医疗洼地”迈向“全国样板”
“鹏城”深圳,面积虽不及广州三分之一,凭借改革开放红利、产业创新崛起,实现1.4万倍增长,一举跃居中国GDP第三大城市。建市仅43年的深圳,医疗资源饱受“”指指点点,以“医疗洼地”自居的深圳,正以无可匹敌的吸引力和动力弯道超车。
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投入和财政支持,让深圳公立医疗体系不断强化与完善,新的医院和社康在以“深圳速度”兴建起;国内外资本的蜂拥注入、深港穗三地医疗融合、千万老中青深圳人的多元医疗需求和崛起的新中产购买力,让深圳的社会办医机构也蜕变成长、创新。《2022中国高净值人群家族传承报告》称中国拥有千万净资产的高净值家庭达206万户,北上港深广成为前五位,深圳以70万户位居第4,且在前5中高净值家庭规模增幅最快。
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民营经济一直是主力军,医疗领域如是,在深圳80%的医疗机构都是民营企业,早年深圳诊所的野蛮生长,让其诊所总量几乎是珠三角其它8市的总和。
深圳的平均人口年龄在33~34岁之间,对心血管、痛风、肿瘤重疾等医疗需求并不算旺盛,而因年轻劳动力群体居多、适婚年龄群体居多让深圳的消费医疗(口腔、中医推拿按摩、医美、眼科、儿科等)蓬勃兴起。随着企业家和中产迈入不惑之年,父母的养老需求和子女的家庭医疗需求也在逐渐增长,对高质量的、更可及的医疗需求迫切。
消费医疗是深圳诊所的一大特色,在2022年,深圳有3663余家私人诊所,目前,在深圳消费医疗发展中,眼科、口腔、医美专科型诊所服务市场渐趋成熟。从数量上看,口腔诊所(36%)、西医综合诊所(27%)、中医诊所(27%)形成了“三分天下”之势,医美诊所在政策和需求驱动下快速增长,占比为6%。中医理疗、运动康复等新消费型诊所发展迅速;精准体检、职场医疗、私人家庭式健康管理形态发达;政策灵活、资本活跃,医生流动相对自由,以医生主导的创业型医疗机构数量增加。
深圳的口腔诊所一骑绝尘,1360+家的规模在珠三角9市和整个广东,口腔诊所的数量和规模都堪称一哥。深圳本地已经形成了多家齿科品牌竞争的局面,如同步、友睦、拜博、正夫、格伦菲尔、希玛爱康健、麦芽等,同时健康管理中心也推出口腔品牌,如慈铭、爱康、美年等,此外一些外地品牌也纷纷涌入深圳市场,如从北京南下的赛德阳光口腔、马泷齿科、瑞尔齿科等。
毗邻香港,让深圳成为大湾区医疗融合的排头兵,也成为全国前沿私立医疗机构战略布局的首选。从外地来深圳创办的医疗机构详细可见此文(深圳民营医疗市场观察:健康医疗消费专科将成最优解?)
香港的诊所密度最高,每万人就有4.85家诊所为之提供服务
❑ 香港澳门:模式先进而未融
“东方之珠”香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完善,私立医疗发达,居民人均寿命长,医疗水平享誉世界,有实力雄厚的医院医疗模式和亚洲顶尖的医学院校人才供给的双支撑。
香港医疗服务可分为公共医疗保健和私人医疗服务,公立医疗由政府旗下医院和门诊提供,费用较低但轮候时间长,因医生自由执业风气盛行,遍地开花的私人医疗机构为香港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医选择,私立医生执业收入可观。
香港公立医疗主要由43家公立医院、49间专科门诊和73间综合门诊组成,此外还有大大小小近百家公立牙科诊所、中医诊所、医务室、公务员诊所等。香港公立医疗的容载能力有限,Frost & Sullivan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在2019年7月~2020年7月,绝大多数公立专科门诊的就诊预约等候期已经超过50周,这使民众的就医趋势愈加倾向选择私立医疗。
香港私立医疗服务者大概可分为两类(不含康养护),一方面是遍地开花的私人诊所,另一方面是逐渐平台化的连锁医务中心和外资背景的单体医务中心。诊锁界结合多方数据统计,香港私立医疗机构数量已经突破5000家,其中个人执业的私家诊所超过4000家,私立医务中心有近1000家,涵盖了各个细分领域和次专科。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香港有超过60个规模两家以上的私立医疗连锁品牌,规模前10的医疗服务品牌累计占据了全香港19.4%的市场份额。
大大小小的私人医疗机构承担了香港大约70%的基层门诊量。有近四分之一的香港个人执业医生的诊所多点开花,一周坐诊2~3家诊所成为这些医生的常态。诊所大楼、医疗中心大厦的形态也成香港医疗的一大特色。香港金融业发达,同时也带动了商业保险行业的发展,香港商业保险密度为全球之最,商保付费成为私立医疗机构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目前内地已经有近20家港澳独资医疗机构在落地运营,4月份深圳市政府出台了《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措施》,同样昭示着香港医生到内地执业、开办诊所门诊也将更加便利,今年1月深圳推行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修订稿中规定允许港澳医疗专业技术人员经备案后多点执业等多项有利港澳医师可在深圳“多点执业”的政策,港深医疗的结合从10余年前的破冰,正迈入加速融合阶段,但在人才和药品器械等方面的流通政策的准入深化程度亟待加速。
❑ 澳门:基层/中医医疗借鉴
2022年底澳门统计局数据显示,澳门常住人口为67.3万,依靠旅游服务业和博彩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其人均GDP挺进世界前三,医疗服务资源也相当充足,基层就医占比高、中医药诊疗的民众普及率高,中医药健康产业发达是澳门的医疗特色。
因人口基数问题,澳门医院并不多,只有1家公立医院和3家私立医院,但由11家公立社区中心,230余家私立诊所和440余家初级卫生护理机构主导的基层医疗担起供给大旗。2022年,澳门地区医院年门诊为193万,基层医疗服务量为313万,医院体系与基层医疗的就诊人次比约为1:1.5,有6成患者都选择在基层看病就诊。而作为基层医疗的主力军,澳门230余家私营诊所贡献了基层75%的诊疗量。
在澳门的整个基层医疗市场中,中医诊疗量位居第一,整体占比接近三分之一。澳门的中医药氛围推动了中医药在葡语国家出海和“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医药产品质量国际化、标准化,并积极推动致力成为中医药国际旅游的重点名片。
总的来看,粤港澳大湾区诊所市场,以活跃的“广深港澳”第一梯队多元创新、国际融合为首,再到“莞佛惠珠”第二梯队迅速发展多点开花,以及“中江肇”三地的诊所发展政策逐步放开,呈现出了多元并进、中高端/普惠并存、欣欣向荣的医疗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