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师考试医学心理学基础

来源:网络 时间:2012/7/22

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述


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直到19世纪后半叶,在自然科学和实验技术迅速发展的影响下,心理学才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科学。

二、心理现象的分类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心理现象分为心理活动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心理活动过程又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体验和表情);意志过程(自觉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控行为的心理活动)三部分。人格(又称个性)包括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人格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心理过程是从心理现象的组成来看,它有发生、变化的过程并具有共性规律。人格则从心理现象在个体的表现来分析,它较稳定地、经常地表现出有别于他人的特征,并具有差异性规律。对它们的分析研究是为了深入了解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将它们结合起来考察。则为了掌握人的心理全貌。


三、心理实质的内容
1.心理是脑的功能
神经系统和脑是心理发生的器官,心理是在神经反射活动中实现的,脑在反射活动中起着复杂的整合作用。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心理的主动性的最基本表现是反映的选择性。动物的选择性是由它的生物性决定其需要;人的选择性不只取决于生物性,还取决于人的社会需要。尽管社会需要使人的心理有了高度复杂的主观能动性.也不是可以主观任意的。归根到底,人的需要本身还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人的心理同时具有社会制约性。


第二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1.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现象有感受性、适宜刺激、感觉适应、感觉对比、相互作用、联觉等。
2.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3.知觉的特征
(1)选择性:人在纷繁众多的环境刺激作用下,只能对部分事物清晰感知,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人的知觉对象受注意指向和知觉定势的影响。
(2)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3)理解性:人们以既往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赋予一定的意义。
(4)恒常性:人们对于变化着的事物的知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知觉条件发生一定范围变化时,知觉对象会保持相对不变。

二、记忆的概念
1.学习:个体经验的获得而引起行为发生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学习(建立条件反射)的规律有强化、泛化、消退、恢复等特点。
2.记忆:是已有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及以后的再现(回忆或再认)的心理过程称为记忆。
记忆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贯穿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之中,它对保证人的正常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记忆不仅可使人积累经验,使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连成一个整体。
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
识记是反复感知事物。在大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开始和前提。人们识记事物具有选择性,根据人在识记时有无明确目的性,识记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保持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存储和得到巩固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后来经验的影响,保持的内容会在数量和质量上发生明显的变化。艾宾豪斯的研究发现了遗忘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即在时间进程上,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

这种变化趋势可得出如下结论:①遗忘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②变化的速度是先快后慢,识记后1小时遗忘的数量最多(所以至少1天内要及时复习;随后逐渐减慢,遗忘数量也随之减少;③以后虽然时间间隔很长,但所剩的记忆内容基本上不再有明显的减少而趋于平稳。
短时记忆的保持量是7+-2。
再现包括再认和回忆,它们都是对长时记忆所储存的信息提取的过程。通常是能够回忆的内容都可以再认,而可以再认的内容不一定能够回忆。再认和回忆的正确程度一般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对原识记材料的巩固程度,另方面是积极的思维活动,在回忆或再认时的思维活动越积极,回忆或再认的效果越好。

三、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
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2.思维的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3.思维的基本过程: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高级心理现象,思维的过程是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对外界信息不断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4.想象与创造想象的概念
(1)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通过思维揭示或建立许多形象之间的合乎逻辑的联系,而产生新的表象组合。
【典型习题】思维属于心理活动的
A.意志过程
B.认知过程
C.情感过程
D.人格倾向
E.人格特征

[答疑编号111020101]

『正确答案』B



第三节 情绪过程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对需要的满足:情绪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2.从进化上看:情绪代表感情的种系发展的原始方面,人与动物共有;情感是人才有的高级心理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3.从发生上看:情绪受情境影响大,不稳定;情感受情境影响小。较稳定。
4.从反应上看:情绪反应强烈,外部表现明显;情感反应较深沉,外部表现不明显。
(二)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1.情绪状态: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状态。心境是指微弱、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迅猛暴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2.高级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是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感。理智感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动力。美感是根据—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三)情绪的作用
1.影响工作效率
2.影响心身健康
3.影响人际交往


第四节 意志过程

(一)意志的概念与特征
1.意志的概念:意志是指一个人能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行动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特征:意志的首要特征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是意志活动的前提。人的这种自觉的目的性表现在能发动符合于目的的行动和制止不合目的的行动。
第二个特征是意志与克服困难相联系,这是意识活动的核心。有的行动虽然也有明确的目的,如果不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就不属于意志行动。
意志的第三个特征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随意运动是指可以由人的主观意识控制的运动,主要是由支配躯体骨骼肌的体神经控制韵躯干四肢的运动。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这就决定了人可以通过意志行动调控制行为、改变环境。
(二)意志品质
1.自觉性 是指个体具有明确的行动目的,能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其能达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与意志的自觉性相反的是盲从和独断。
2.果断性 是指人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断,并实现目的的品质。和意志的果断性品质相反的是武断和优柔寡断。
3.坚韧性 是指一个人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战胜各种困难,不屈不挠地向既定的目的前进的品质,与意志的坚韧性品质相反的是动摇和执拗。
4.自制力 是指一种能够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语言的品质。和意志的自制力品质相反的是任性。

第五节 需要与动机


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表现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
可分为生物性需要、社会性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等。
(一)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提出人的主要需要依其发展顺序与层次高低分为五个层次。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才会进一步满足高层次需要。
1.生理的需要 空气、食物、水、性等。
2.安全的需要 回避危险和恐惧感。
3.归属和爱的需要 社交、归属、爱等。
4.尊重的需要 成就、权利、名誉、地位等。
5.自我实现的需要 理想、抱负的实现。
(二)动机定义与分类
1.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为满足需要而产生并维持行动,以达到目的的内部驱动力。动机有三个主要功能:始动功能、指引功能和激励功能。
产生动机的条件 需要与诱因。
2.动机的分类 与需要相对应,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三)动机冲突的类型
驱动人的行动都是由动机结构中最强的主导动机所决定。但是,主导动机的确立常常不那么顺利。因为在其动机结构中同时有一些性质和强度非常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使人难以取舍。这就形成了动机冲突。其基本类型有:
1.趋-趋冲突 又称“双趋冲突”,是指在一个人的面前同时有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而引起同样程度的动机,但必须从中抉择其一时发生的心理冲突。常形容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例如:毕业找工作既向稳定又想

网站地图 手机版 电脑版 广告联系QQ:498810094